文/豆瓣 Amanda

有一個很熱門的說法:一件事情,如果你堅持22天以上,就變成了習慣。

迄今為止,我連續(xù)做了超過22天的事有很多:

從零開始畫時裝插畫,每日一畫堅持120天以上,現(xiàn)在雖不是每天畫,還是依舊作為小愛好保持著;

生完孩子連續(xù)跳操3個月,沒有節(jié)食,瘦了將近20斤;

現(xiàn)在只要有完整的時間至少隔天去健身一次;

隔晚做一次腹肌撕裂者加Plank;

每天至少看半小時書,每周至少看一本;

每周至少看一個電影(比較奢侈,有時候一個電影大概要分成3-4天才能看完);

……

我不是要標榜自己的決心和毅力有多強。

從小到大,我都被我媽定義為是一個三分鐘熱度的人,這點,直到現(xiàn)在她仍未改變觀點;但在我朋友們的眼里,我卻是一個超級有毅力人,只要下定決心去堅持就一定會去做。

為了改變我的三分鐘熱度性格,我曾給自己提出一個要求,就是以“22天習慣養(yǎng)成”為基礎。只不過,我要求自己,如果真正開始一件事就至少要堅持90天以上,而一旦堅持了90天,接下來的繼續(xù)也就十分容易了。

它對我的確受益匪淺,我想把它也分享給已在職場的你。

如果當年我在職場,也有人能告訴我這樣一個方法,我想我會比現(xiàn)在更好。

你的職場就是你的微縮人生。

毫無疑問。如果你處理不好工作八小時的各種問題,八小時之外你依舊也是一個loser。

因為我曾經(jīng)就是如此。

當我大學畢業(yè),我告訴自己,我得找個我喜歡的工作。結果因為拮據(jù),我匆匆茫茫時間選了當初自己認為不喜歡的職業(yè);

當我在那家公司做的風生水起,臨走老板苦苦挽留說本來年底就升合伙人了,讓我再考慮考慮時,我還是決然離開,理由是我不喜歡乙方,我要去甲方;

當我去了甲方,一下子變成了死工資,而且做了風箱里兩頭受氣的“老鼠”時,我才明白,甲方更沒那么好當;

當我的夾餅氣導致我整天抱怨這個那個時,我又一次離開。

一次一次的離開,理由看似不同,但深層次總歸還是因為不愿意承擔問題,遇到問題自然而然采取躲閃的態(tài)度。

到現(xiàn)在,我回顧差不多10年前的自己,我才發(fā)現(xiàn)的愚蠢之處。因為我最懷念的,讓我成長最快的,反倒是我當年最看不上的第一份工作。

我們都有一個通病,永遠不愿意承認自己是在給自己找借口。別說你不是,我不信!

沒找到工作你不努力去找,你說你盡力了真不好找;

找了工作你說自己不喜歡,于是你整天混日子;

你說你要跳槽跳槽跳槽,你整天把跳槽當口號喊,恨不得全公司都知道,但你就是幾年都不敢動一下;

你說自己在等一個合適的機會,但是機會絕不會自己找來;

好不容易,你終于跳槽了,找了合適的單位,馬馬虎虎的薪水,離家也不算遠,工作也算是自己喜歡,老板對你也很客氣,一開始你在那呆的舒服極了,接著你就發(fā)現(xiàn)那公司也沒你想的那么好,老板也只是“笑里藏刀”,你又恢復了以往的懶散,繼續(xù)混。

這難道不是大多數(shù)人的通病么?只要是觸動你內(nèi)心,讓你倍感糾結的問題,你總能為自己找出成千上萬個理由來。

如果你應付不了現(xiàn)在的工作和生活,無論你走到哪里,無論你換了什么工作,什么公司,都無濟于事。因為你根本沒想讓自己成熟起來,想讓自己變的更優(yōu)秀也不過是一句口頭禪。

所以,我要拉你到我的計劃。

你要認真看好,下面這10條,每天你都要做到,要至少堅持90天。第一個90天之后,還會有第二個90天,如此往復。

如果你的確認真堅持了,I AM SURE U WILL FIND A DIFFERENT U.

1.不賴床,比你往常訂好鬧鐘的時間往前調(diào)至少20分鐘

賴床是個壞毛病,要首先改掉。

調(diào)整鬧鐘時間,早起,可以沖個澡吹個頭發(fā),花點時間把自己收拾精神。很難想象,在出門時間半小時內(nèi)起床的你,發(fā)瘋一般的洗漱收拾,怎么能精神起來,且不論早上還可能空腹。

2.上班/上課第一件事:先梳理工作任務/學習任務

to do list

每天清早到公司后,先把一天需要做的事,按緊急和重要次序全部列出來,每完成一項下班前畫個對號,充分利用上班的每一分鐘;

如果你是學生,那么提前一天晚上把第二天該做的學習計劃列出來,第二天按照計劃依次完成。

這樣可以基本保證當日事當日畢,這點很重要。只要你充實感有了就很自然忽略那些負面的東西了。

3.忽略別人的缺點,吸納他的優(yōu)點

逗逼朋友歡樂多

可以不對自己瞧不上的人笑,但完全可以琢磨下他有什么優(yōu)點可以被你吸收。

不要說沒有,說沒有那是你沒有認真發(fā)現(xiàn),或者你不屑于去觀察,你可以不和她或者他成為朋友,但你可以暗中留意觀察;

我以前公司也有奇葩的,可雖然人家工作做的一般,糗事也有一籮筐,同事湊一起說上3個小時不帶重樣的,可她就為了成功相親,半年減肥40多斤斤,就沖這毅力也該學學不是么?任何人都有優(yōu)點,只要這優(yōu)點和你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沖突就完全可以采納。

4.遠離愛抱怨的同事和朋友

抱怨是一種病,而且會傳染。幾個人聚在一起竊竊私語抱怨公司的體制,抱怨工資低,抱怨老板太tough,或者是個2貨。這對你而言,只不過是過過嘴癮,過完了,你那種憋屈難受絲毫不會減少,反而會比以前升級,這點你同意嗎?

抱怨看似蜜糖,實則毒藥。

5.不說同事或者老板閑話

說閑話這個事,你覺得你很私密,你覺得你就是小范圍進行的,不會有什么問題。但“天底下沒有不透風的墻”,你八卦或者閑話對你沒用,那為什么還要說呢。當同事聚一起說的時候,悄悄繞行,再不濟嘿嘿兩聲,別參與討論就好了。對你有好處。

6.每月重列購物清單

把想買的東西,寫個list或者建個冊子,別一下子都買,每個月買一到兩件獎勵自己。

別隨便列,這些東西一定要是能提高你生活品質(zhì)的那種。

比如比起花大幾十塊錢買個美寶蓮,不如再加點錢買個Bobbi Brown,當然只是舉例哈。

7.戒掉你的微信朋友圈和其他社交網(wǎng)絡

注意:我說的是斷掉微信朋友圈的刷屏,不是讓你戒掉微信。微信作為交流工具來說還是很好用的,但是你可以選擇不每隔兩分鐘就看一次朋友圈。如果真想看,可以改成每天午間吃完飯或者晚上睡覺前查看一下一天的更新。這個,應該不難做到。

上班做事,除非工作需要,否則別開QQ,它會超級浪費時間。

如果不是很忙的時候,你可以選擇瀏覽職業(yè)相關的論壇或者網(wǎng)頁學點東西。

我最近比較迷戀知乎,自從開始看知乎以后,覺得知識面上升了不少,推薦你也試試。

8.健身

如果有條件,辦張離公司最近或者離家最近的健身卡,不要一次辦太長時間,我親身實踐過,辦一年卡連十次都不會去,但辦季卡,你會覺得實踐急迫,不去就會浪費,一定有堅持下去的動力;每隔天去一次,哪怕就是快走40分鐘,或者跟一節(jié)操課也是不錯的選擇。

如果沒有條件,在網(wǎng)上下載視頻睡覺前2小時跳一節(jié),可選鄭多燕,Pump it up,萊美搏擊,瑜伽,腹肌撕裂者,這些我都練過。

別說鄭多燕太弱智什么的,我自己跳了3個月,身材好了不少,對于塑形是絕對有效果的;

Pump it up和萊美搏擊強度比鄭多燕大一些,效果也更好,尤其萊美搏擊,男生練也可以,強度也管夠;

腹肌撕裂和plank我是隔天練,隔天練是為了肌肉重塑,plank可以加強核心,二者可以結合。

健身帶來的好處,相信我不必太多嚴明。

我自己實踐過其中的一個改變就是,飲食的口味變了。我是北方人,以前口味偏重,好吃肉。但鍛煉后,以前不愛吃的菜葉子通通覺得有滋有味了,反倒看到肉覺得沒那么香。

可能每次揮汗如雨的時候,你都有種放棄的感覺,但之后身心都會特別輕松。

相信我,健身帶來的改變不只是身體上的,更多的是精神?。?!

9.保持閱讀習慣

每個月至少買四本書,有時間的話,每周看一本,實在覺得時間不夠,兩周讀一本。

讀書給你變化是潛移默化的,它也能帶來內(nèi)心的平靜。

為了多讀書,我的方法是:先看拿到手的書有多少頁,將其拆分,用總頁數(shù)除以7,得到的數(shù)就是你每天必須要讀的頁數(shù)。(我想你的時間應該比我多一些,因為我每天侍候完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就得11點了);

記住,如果你用我的這個方法,這個必讀頁數(shù)就是每天必須完成的。

如果你有大把時間可以將它一口氣讀完,當然最好;

如果沒有完整時間,這個方法能迫使你放棄那些沒時間讀書的借口。

把能提升自己的工具書和小說結合起來閱讀,光是沉浸在小說對你未必有好處。

10.投資自己

知乎上,有一句我特別認同的話“跨出自己的舒服圈”,接觸外圍的“未知區(qū)域”,無論是知識還是思維,不斷的學習和改進,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。

如果你想成功,從現(xiàn)在起和比自己成功的人去接觸,別人的成功不是沒有道理的;

如果你想得到某個領域的經(jīng)驗,那就跨出你自己的領域去認識這個領域的人,任何方式都可以;

如果你礙于面子,跨不出現(xiàn)有的圈子你就一直會在原地踏步;

放下面子,放下偏見,放下自卑,重新認識你身邊的人。

這十條,不一定是金科玉律,我也不能承諾你全部做到了,你就會成功云云的結果,但我想,如果你一直堅持,并且連續(xù)三個月都能做到了,你一定會覺得自己是個很牛的人。

以上這些,我和你一樣,也在每天努力做到,并且已經(jīng)堅持了很久很久(請別讓我秀成果,成果不是用來秀的。你要真正用力了,自己身上所發(fā)生的變化才是你打敗loser自己的贏家)

      點擊在線咨詢澤稷老師,ACCA中文寶典免費領,更有機會獲得海量免費ACCA學習資料。